在信息傳播多元化的今天,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輿情業務的發展也伴隨著輿情工作重心遷移而不斷改變,網絡輿情業務發展有哪些新趨勢?怎樣應對網絡輿情業務的新痛點? 早在幾年前,一批大數據企業敏銳地捕捉到了處于萌芽時期的大數據技術與網絡輿情業務之間的聯系,將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SaaS模式等新技術運用到網絡輿情業務,通過技術手段彌補網絡輿情監測中人工監測“看不到,看不全”的技術困境,并開始打造集標準化應用產品、數據服務、大數據報告、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于一體的多維業務體系,以服務政府輿情管理為主導,向各行業滲透。 網絡輿情業務發展初期,多數用戶采取項目制的方式進行網絡輿情監測,需要布置大量基礎設施,同時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員進行輿情監測及設備維護,每個項目的投入從百萬到千萬不等,成本極高。 做法:不少大數據公司依托其對大數據信息的發掘能力,研發滿足市場絕大多數需求的SaaS級產品,及時地為用戶提供輿情監測預警,極大地節約了網絡輿情監測的成本。 網絡輿論多元性、自由性、互動性、突發性等特質,對網絡輿情的應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規的輿情監測無法妥善地化解輿情危機,甚至還會引發次生輿情。因此,網絡輿情業務進入了全流程應對的階段。各大服務商的業務方向也開始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進行細分。 做法:這一時期,一些大數據公司針對市場需求,相繼上線了能夠滿足用戶可視化了解輿情發展動態、引導正能量輿論、專家建議輔助決策等需求的產品,形成從網絡輿情監測、預警、分析到應對的完整產業鏈。一無所有的反義詞 短視頻等新傳播形式的崛起,對網絡輿情業務的監測技術門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視頻、語音識別、圖片識別、圖計算、NLP等技術的應用,使得一批技術能力更加強大的網絡輿情應用產品進入市場。 做法:一批可以實現圖像識別、小視頻監測等功能的輿情監測產品開始上線,加速了網絡輿情業務的創新。 當前,國家提出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要求,網絡輿情業務步入了網絡輿論環境的建設時期。這要求網絡輿情業務的發展方向應該面向各行業進行細分,要與各行業的工作密切結合。 做法:一些數據公司針對市場需求不同,細化了業務版塊,為各行業的用戶賦能,在開發針對用戶的標準化產品的同時,還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需求的定制。 目前,網絡輿情業務的主要客戶集中在公安、宣傳、政務、檢察院等部門,同時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對網絡輿情業務的需求也正在攀升,不同客戶所面臨的痛點略有差異。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可以通過訓練,提升對輿情事件判斷的準確性,但仍無法實現百分之百的精準,這就需要人工干預,采取人工+智能的處理模式,但也造成了數據處理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問題。 目前,我國的專業輿情處置人才儲備不足,多數一線輿情工作者無法跟上網絡環境快速變化的節奏,新一代輿情工作者又缺乏實際的輿情應對經驗,輿情人才隊伍整體需要提升。 當前,網絡輿情尚未能實現良好的聯動處理機制,線上發聲不嚴謹、線下執行不得力,這些問題所造成的輿情二次爆發的情況還時有發生。 對企業來說,網絡輿情業務更偏向口碑傳播與形象建設方面,因此痛點集中于以下兩點: 目前,很多企業對網絡輿情的監測相對滯后,不能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品牌口碑、市場反饋、消費者態度、行業信息、競品情報等信息。同時,市場決策缺少數據支撐,造成了企業在輿情危機處置時困難重重。 在自媒體平臺興起的背景下,消費者的發聲渠道日趨多樣化,且數據量日益龐大,企業難以有效地掌握消費者的消費反饋,同時輿論宣傳也很難精準地觸達用戶。 基于對網絡輿情業務趨勢的洞察,針對用戶的切實痛點,未來網絡輿情業務將會朝著三方面發展: 網絡輿情形式日益嚴峻,用戶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輿情監測的時效性、精準度都需要提高,輿情抓取的效率需要實現分鐘級甚至秒級。對于網絡輿情業務的服務商來說,要以技術驅動業務發展,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始終是最重要的戰略布局。 網絡輿情業務的智庫化發展,是網絡輿情信息與專家智慧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智庫化發展不僅為網絡輿情的決策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發揮了智庫的智慧引導作用,積極配合國家在思想理論戰線的部署,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引領社會思潮。目前,如南方民間智庫、瞭望智庫、人民智庫、長江智庫、國是百人會等智庫,均已開始這方面的探索。 經過多年的發展,網絡輿情業務服務商和網絡輿情工作部門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信息,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和計算,未來可以實現數據索引、標記、查詢、挖掘分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這些數據資產蘊含著巨大的價值,應該加以有效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