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 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 提高用網治網水平, 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課堂是主渠道, 重在用理論武裝人;網絡是主陣地, 重在用輿論引導人。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 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把握教書育人規律, 當好課堂主講人;更要善于掌握和運用網絡傳播規律, 做好網絡輿論“把關人”。 一、問題的提出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 空前改變了人類生存和交往方式。伴隨著移動網絡信息技術的加速“迭代”, 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構成的新一代互聯網初露端倪, 正在對整個人類生活產生顛覆性變革, 也必將在教育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 至2017年底中國網民達7.72億人, 已超過歐洲人口總和;這其中, 大學生是網民中最活躍的群體。今天在校大學生大都是“95后”, 他們是真正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 以手機為終端的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他們的常態生存方式, 他們的思想觀念、話語表達、行為方式深受網絡影響, 同時也是建構新一代網絡虛擬空間的主體力量。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必須適應教育對象的這一深刻變化, 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進行革新。在一定意義上說,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 就是思政工作者的思維方式和“技術進化”能力能否跟上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來說, 不僅要從方法論角度看待互聯網, “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 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1]更應從本體論意義上看待互聯網, 樹立網上即網下、網下即網上的教育傳播理念, 實現“主渠道”與“主陣地”的高度耦合。作為課堂“主角”的思政課教師, 如何能在互聯網中當好“主角”, 這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具有的基本問題意識。 1. 網絡傳播與“把關人”理論的新語境 作為傳播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 “把關人”理論最初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 (Kurt Lewin) 在1947年提出, 他認為, 在群體傳播過程中, 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傳播革命, 給“把關人”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 以致許多人認為“把關人”理論失靈了。在傳統傳播方式中, 信息遵循“信息源 (信息生產) —媒介 (傳播渠道) —受眾 (信息接收) ”的線性傳播;而在網絡傳播中, 信息源和傳播渠道都是多樣的, 傳播方式也從線性傳播轉變為“網狀傳播”, 由此, 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據。今天, 由于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出現, 使得人人都擁有了信息發布權, 在理論上講, 人人都可以成為“把關人”, 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已經泛化。但我們認為, 互聯網傳播雖然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模式, 但“把關人”理論所揭示的傳播原理并未過時。因為所謂傳播, 必須是擁有受眾或者說能夠到達受眾的傳播才是有效傳播;在一個人人都可能發布信息的傳播景觀中, 只有擁有受眾的傳播才是真正有效的傳播。這也是為什么在新媒體時代, 人人都想成為“網紅”的重要原因之一, “粉絲”即可能的受眾, “網紅”即信息的發布人, “擴粉”的過程即傳播不斷擴散的過程。因此, 在一個新媒體營造的“圈傳播”或分眾化的傳播空間中, “把關人”原理并未失靈。只要存在信息的發布者、媒介和受眾這些基本要素, 就有信息傳輸過程中的甄別選擇, 在此意義上說, 單個客戶端或公眾賬號的傳播, 實際就是一個傳統傳播的微縮景觀。 2. 網絡傳播與思政課教師的新角色 在一個由海量微縮傳播景觀構成的多線程復雜傳播格局中, 擁有重量級受眾的賬號或客戶端對整個網絡的信息傳播發揮著“放大器”作用, 一些網絡“大V”對事件的立場、態度、評價極大地影響著網絡輿論走向, 他們事實上也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現實的問題在于, 一方面, 多元社會思潮構成的復雜網絡輿論生態對大學產生著無所不在的影響, 造成主流理論場和多元輿論場之間的沖突, 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 網絡意見領袖的不足, 導致主流思想輿論在網絡空間的傳播力與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要求仍然有相當的差距。近期, 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工程實施綱要》, 提出要提升網絡育人質量, 增強網絡思政工作能力, 建設網絡思政工作隊伍。這是從國家層面推動網絡輿論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們認為, 建設好這支隊伍, 一方面要重視“增量”建設, 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政治理論素養, 掌握互聯網傳播規律和技術的專門隊伍;另一方面, 也要重視“存量”轉化, 就是發揮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作用, 使他們能夠成為推動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力量。在網絡化時代, 思政課教師要突破傳統慣性思維、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 樹立互聯網思維, 統籌好理論武裝和輿論引導的關系, 發揮好理論對于輿論的支撐作用, 實現從課堂主講人的單一角色到“課堂主講人+網絡輿論‘把關人’”的復合型角色的轉變。這也是本文探討目的之所在。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網絡輿論“把關人”角色定位 與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相比, 思政課教師作為網絡輿論的把關人, 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從教育者的角度, 他們的“把關”角色, 實際上是課堂教育的延展;從“傳播者”的角度, 他們是在一個“共時態”的傳播格局中, 扮演著“歷時態”的“把關”角色。所謂“共時態”的傳播格局, 是說思政課教師所面對的傳播并非單純的網絡傳播, 而是由課堂傳播、傳統媒介傳播和網絡新媒體傳播共同構筑的傳播格局, 而且這一傳播格局是同時存在的。所謂“歷時態”的“把關”, 是說思政課教師在信息傳播的不同環節中都扮演著不同的“把關”角色。 一是信息生產者。課堂是一個經典的傳播空間, 課堂教學活動本身是一種信息傳播, 作為課堂主講人,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講解, 向學生傳遞知識, 在此, 他們作為信息的生產者, 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解碼”“編碼”“輸出”, 自然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在課堂空間中, 他們的把關功能是絕對的、唯一的。因此, 所謂“課堂講授有紀律”, 就是說課堂是一個公共空間, 教師要注意對傳遞信息的甄別選擇, 不能把課堂變成自己的“私人領地”。 二是間接“把關人”。伴隨著課堂教育向網絡的延伸, 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各種新媒體平臺在教學中的運用, 各種“慕課”“網絡公開課”的推廣, 使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課堂的網絡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 雖然課堂主要是直接面向特定受眾 (大學生) 的, 但他們所提供的信息源也極有可能在網絡中擴散傳播, 因而在特定的條件下, 思政課教師有可能變為輿論領袖, 進而產生超出特定受眾群體的廣泛影響。此類案例可在近年來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的許多網紅教師中得到驗證。 三是直接“把關人”。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 今天, 許多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已經不滿足于在課堂上的單一教學角色。他們通過開設微博、微信群、個人公共賬號等形式, 或者在其他公眾互聯網平臺上設立個人空間等, 直接參與到網絡意識形態空間中。在這一領域, 他們既是內容生產者, 也是直接的信息“把關人”。 三、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網絡輿論“把關人”的優勢 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獨特性在于:他們的職業地位、文化地位決定了他們擁有批量受眾的可能;而且, 由于職業身份的特殊性, 他們在信息傳播中又天然地具有權威性。因此, 在新的復雜的信息傳播格局中,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樹立互聯網思維, 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 學會運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讓思政課活起來;另一方面必須認識到, 伴隨著思政課活起來的過程, 必然是思政課的信息不斷擴散傳播的過程, 因而思政課教師要時刻樹立起自己就是網絡輿論“把關人”的理念。更為重要的是, 思政課教師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 也是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自覺認識并運用網絡傳播規律, 主動承擔起網絡輿論“把關人”的職責, 也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歷史使命。與其他群體相比, 思政課教師在做好網絡輿論“把關人”方面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理論優勢。輿論“把關人”總是站在特定立場對信息進行選擇的, 需要有對信息的鑒別分析能力。理論素養越高, 把關能力越強。與其他群體相比, 思政課教師具有很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過硬的政治素質, 是政治可靠的把關者。思政課教師長期從事思想政治工作, 比其他把關群體有著更專業的知識和更敏銳的洞察力, 能夠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 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研判社會思潮, 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人、說服人、激勵人、引領人, 發揮好“把關人”角色。 二是角色優勢。思政課教師處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線, 長期和學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生活狀態, 比較容易切入學生網絡輿論的場域, 能夠憑借自己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素養幫助青年學生釋疑解惑。思政課教師把和學生干部的良好聯系建立在網絡上, 能夠加強對學生網絡意見領袖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 積極培養校園好網民。思政課教師帶領廣大青年學生活躍在網絡中, 能不斷擴大網絡輿論紅色地帶, 讓輿論正能量充盈網絡空間。思政課教師在網絡輿論中發揮好“把關人”角色,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是立德樹人的時代體現, 是教師專業性和崇高性的生動再現。 三是職業優勢。思政課教師有運用網絡傳播的職業要求。現在, 幾乎所有的思政課教師都有微信、微博、QQ, 他們擁有大量學生粉絲, 很多思政課教師長期活躍在知乎、論壇等媒體平臺。他們本身就具備互聯網傳播素養, 比較熟悉互聯網傳播規律, 熟悉宣傳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 能夠熟練操作使用率高的各種新媒體, 與網民自由地交流、探討問題, 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一些思政課教師對網絡輿論有著敏銳的嗅覺, 能夠對網絡流行思潮進行批判, 能給予積極的回應和正確的引導, 積累了一些應對網絡輿論的技巧和方法, 具備了較好的互聯網媒介素養, 能夠擔當起“把關人”的責任。 四、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輿論把關能力的路徑 在新的形勢下, 擔負起網絡輿論“把關人”的角色, 既是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要求, 也是新形勢下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必須引導廣大思政課教師自覺學習運用互聯網傳播規律, 提升網絡媒介素養, 真正擔負起網絡輿論“把關人”的角色。 1. 強化把關意識 網絡空間輿論主體的多元化和輿論交鋒的復雜化, 給思政課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主流思想理論與多元社會思潮、系統理論知識與網絡碎片化知識、理性邏輯語言與感性網絡語言之間的沖突, 如何避免網絡負面輿論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消解, 既是高校思政課面臨的重大課題, 也是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中面臨的重大課題。做好新時代的高校意識形態工作, 需要思政課教師提高輿論把關意識, 自覺認識到課堂即陣地, 要通過系統理論傳授, 夯實學生學術功底, 增強明辨是非能力, 提高他們對于各種錯誤思潮的“免疫力”。思政課教師不僅要練好理論“內功”, 提高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還要不斷提升自身媒介素養, 樹立網絡安全觀, 善于把握信息傳播特性和輿情演化規律, 掌握各種社會思潮的新特點、新動態、新趨勢, 使自己成為善于進行輿論引導的行家里手。 2. 創新話語表達 “人們之所以選擇并認可一種理論學說, 不在于理論的自我標榜, 而在于理論與現實的契合程度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2] (P56) 互聯網上的輿論斗爭, 歸根到底是理論之爭、思想之爭。只有具有深刻思想含量和理論分量的輿論, 才能在眾聲喧嘩中發揮“定盤星”的作用, 引導輿論風向。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把關人”, 要發揮專業優勢, 在批判性對話中重構理性話語秩序, 堅定維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與此同時, 要創新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方式, 善于使用貼近受眾的網絡表達, 自然切入網絡場域并融入其中。要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 實現傳播內容、形式和手段的創新, 通過微信、微博、知乎、論壇等平臺大力傳播黨的理論和國家方針政策等, 積極引導和帶領大學生制作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微動畫, 讓意識形態教育以鮮活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 履行好“把關人”的職責。 3. 培育意見領袖 要想充分發揮好網絡輿論“把關人”的作用, 單靠思政課教師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思政課教師要結合現實需求和前瞻性戰略需求, 注重學生意見領袖的挖掘、培養, 尋找并培養一批有較高政治理論素養、在學生中具有號召力的骨干, 在網絡中主動“發聲”, 發揮“朋輩”作用, 引導同學們積極理性地參與網絡輿論, 在輿論引導實踐中提升輿論引導能力。要重點關注那些思想活躍、個性突出, 甚至發表一些偏激觀點來發泄情緒和不滿的“特殊學生”, 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 對這些錯誤觀點提供有深度的理論闡釋, “通過自己對各個話題的深入分析, 使得別人認同主流意識形態”, [3] (P149) 以自己的專業優勢和恰當語言表達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支持。 4. 提升媒介素養 針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要把提升網絡媒介素養作為高校思政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 納入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能力培養和各種專題培訓中, 提高思政課教師網絡輿論把關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一方面, 要圍繞提升媒介素養, 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輿論學等相關理論, 開發專門課程, 提高思政課教師運用專業知識把握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加強信息傳播規律、輿情分析研判、把關方法和藝術、網絡突發事件應對等操作培訓, 提高思政課教師處理網絡事件、引導網絡輿情的本領。思政課教師不僅要關注網絡傳播信息的內容, 更要深入研究信息傳播特性和輿情演化規律, 練就輿情監控的“火眼金睛”。要善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 提高議題設置能力, 結合網絡熱點、難點問題, 主動設置議題和議程, 掌握網絡輿論發展的主動權, 在議題設置和討論中引導廣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理性思維。 5. 完善激勵機制 積極引導廣大思政課教師擔負起網絡輿論“把關人”的角色, 要發揮好高校教學科研評價的指揮棒作用。高校要結合思政課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工作任務, 重新評定思政課教師的考核方式, 把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納入考核體系, 創新考核方式、職稱評定等相關措施, 通過政策措施激勵更多思政課教師積極投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網絡輿論把關工作。對于有成績有貢獻的思政課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 讓從事此項工作的思政課教師有更多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 讓更多的思政課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參與進來, 匯聚成強大的網絡輿論正能量, 使他們成為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可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