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突發輿情 緊抓“話語權”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輿論環境中,中國企業往往存在信息接收、反饋和發布不及時的問題,導致錯過輿論傳播的黃金期,在突發事件中喪失話語權,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整體形象。隨著新興媒體迅速發展,應對突發輿情的可用時間明顯縮短,這種狀況無論是對企業或是政府的輿情把控能力和危機公關反應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為“輿情”?它發揮著哪些重要作用?“輿者,眾也。”輿情最初指的是民眾的情感、情緒。隨著時代的發展,輿情的載體亦由口口相傳轉變為數量龐大的網絡數據,從狹義的體察民情發展為廣義的數據分析。輿情大數據反映社情民意,事關國家安全穩定和長遠利益,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伴隨技術的不斷演進,輿情可解析社情民意,還能基于全球大數據分析助力中國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更可以促進媒體融合發展,幫助媒體宣傳將“時、度、效”落到實處。 助力企業參與 經濟全球化進程 國家發改委在《中國對外投資報告》中指出,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仍有待提高。與在國際投資市場經營多年的國外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在技術、品牌、跨國經營和風險應對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相對較弱,易引發東道國政府和輿論的誤解。 全球輿情分析可以幫助“走出去”的企業了解其品牌的全球傳播效果和產品口碑反饋,有效預警和應對負面敏感輿情,并掌握消費者、政策、競品及行業最新情報。 目前,人民日報海外網輿情中心已連續兩年與中國汽車報合作,共同發布《中國汽車品牌藍皮書》。輿情中心從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海外的傳播量、關注度、美譽度等角度入手,全面分析了36個中國乘用車品牌和33個商用車品牌在海外各細分市場上的品牌傳播及口碑反饋,立體展現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海外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促進媒體融合 提高傳播能力 在媒體跨界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民日報海外網輿情中心可通過全球輿情監測對媒體的融合度、介入度、影響力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評估和分析,為其有效融合發展提供決策建議和意見。 如何使媒體傳播的信息真正落地,被目標受眾所接受?這需要媒體工作者運用全球輿情數據對新聞傳播的方式、路徑、效果等作出全面的分析,取長補短,用數據驅動傳播方式的升級和改革,通過對國際輿論場現狀的全面挖掘和分析,找準傳播路徑,形成媒體傳播、反饋、修正的閉環。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這對黨政機關、商業機構乃至媒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認識內部環境與外部世界、認識自己,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已經成為新時代的新課題。(海外網 劉暢 劉辛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