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份以來,有關豬肉價格上漲的話題持續引發熱議。根據百度搜索指數,近半個月整體日均值達到8000+,同比增長413%;輿情監測系統早發現顯示,8月10日至25日共出現兩次輿情峰值,發展趨勢如下圖所示。 ①8月14日,#統計局回應鮮果豬肉漲價#助推輿情首次達到峰值;24日,#生豬價格突破歷史高位#致使相關輿情達到最高峰,熱度值為此前的兩倍之多。 ②其中既涉及南寧、上海、深圳、郴州等各地市豬肉價格上漲,也有肉夾饃漲價、餛飩餡縮水等多個衍生話題,刺激輿情熱度不斷升溫。 ③截至目前,豬肉價格相關輿情熱度整體上有所回落,但由于“未來是漲是跌”備受公眾關注,熱度仍高于以往水平。 豬肉價格上漲勢必會對居民日常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發酵之后,各種媒體報道與網民輿論甚囂塵上,差異和共性并存。 1、輿情表現不同 ①博文類型對比分析 以媒體為代表的藍V博主原貼占比最高,為75.6%;普通博主以評論為主,占比61.8%;兩者轉帖均較低。 ②熱詞詞云對比分析 媒體報道熱詞詞云多為價格補貼、平穩態勢、結構性上漲、肉價保衛戰、平均價格、20億等對實際情況的描述;網民評論熱詞詞云充滿著或吐槽或不滿,像太難了、奢侈品、努力搬磚、限購、跌回原價等;兩者還同時提到了“水果”。 由以上輿情表現可見,媒體在報道豬肉價格上漲時更側重事實傳播,少量評論則相對客觀平和;民以食為天,普通網民對豬肉上漲這一話題表達欲更強烈,顯示出明顯的負面情緒。 2、輿論傾向性基本一致 從媒體關注點的變化來看,最開始的報道主要集中在“統計局回應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民心的作用,網民以觀望態度為主。 隨后,相關部門的具體措施得到廣泛傳播,比如29省份已發臨時補貼超20億、打響肉價保衛戰,此時網民態度出現分化,一方面情緒化表達不斷放大,另一方面關注上漲原因。 伴隨著“生豬價格突破歷史高位”,輿情峰值到來。這一階段,媒體不僅滿足網民對權威信息的需求,“非洲豬瘟造成的豬肉減產是此次豬肉價格大漲的主要原因”,還報道了專家對未來的預期。雙匯總裁馬相杰預測下半年豬肉不會大幅漲價;國肉類協會副會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高觀表示,“短期內豬肉價格不會下降,影響至少也要一年”,從而引導網民進行客觀認識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