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9五大新媒體研究趨勢 1.圍繞思想文化,學生青年人群、新技術、媒體融合轉型形成了研究四大熱點,人文和技術關注并駕齊驅,研究趨向深入。 2.“兩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戶端)研究再度火爆,躍升為第一話題。 3.媒體融合研究緊隨其后,呈現出主流媒體“四力”建設、輿論生態內容建設、“中央廚房”思辯、縣級融媒體、新聞人專業素養五大研究重點 4.圍繞學生青年群體在線使用及現實問題、信息可視化、短視頻、自媒體輿論與司法關系、“后真相”等形成新的研究熱點 5.對新技術發展、應用的重視度進一步提高,算法、大數據、VR、5G、人工智能等研究興致高漲,顯示出增強的實踐與前瞻意識, 6.跨學科學理探索和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新媒體思想研究受到重視,顯示了建構新理論的研究熱情和自覺性。 7.社交媒體和網絡經濟研究熱度明顯趨降,但粉絲、網紅經濟等個別議題仍有熱度。 02. 2019新媒體研究的20個熱點總結 ① 兩微一端相關 (1)兩微一端與媒介改革:“兩微一端”等媒體產品需要最大程度地滿足于人們多元豐富、個性化的傳播訴求,其產品形式、結構以及思維方面都需要系統性升級,使之更好地適應于發展。媒體人因而需要更新話語方式,加強對微博新聞屬性和傳播規律的重視。這樣承載的新聞傳播功能才能夠對公眾產生顯著影響 (2)圈群文化:圈群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群通訊,社交圈等服務,勾連了網絡和現實,成為中國人社交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曬”出自我,青年人尋求“認同”的幸福感,而差異性訴求生成了“圈”“群”文化的個性化與歸屬感。相應的,當群成為“公共空間”,群主也成為“把關人”,現實傳播中的群主失責可進而歸為違法、漠視、慫恿和失察“四主因”。需共建“責任共同體”,細化責任,強化底線意識和行為邊界要求。 (3)媒體社交化:媒體的社交化表現為三個層面,即社交化傳播、生產和運營,其核心都是用戶角色的升級,讓用戶成為媒體的渠道、生產力和可沉淀資源。 ② 媒介融合研究 (1)四力建設:如何認識和加強“四力”建設,是融合研究的新著力點。“傳播力是基礎,引導力是核心,影響力是關鍵,公信力是根本”須深入理解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之間的關系,提高傳播力,關鍵在于傳通并有效。提高引導力,有待揚新聞媒體強項之長、補弱項之短。提高影響力,須事、理、情、美等元素共同發揮作用。提高公信力,是新聞輿論主體安身立命的根基。四力是對媒體融合的宏觀檢驗。 (2)內容服務化:主流媒體應進一步為用戶營造“沉浸式”話語語境,增強對重點人群的服務能力,完善主管部門、媒體、平臺、網民、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體系,助力提高網民素養。從技術上說。從“內容”走向“服務”,要不斷嘗試與推進媒體的數字化運營,通過內容+服務體系的綜合運營模式,促使內容全媒體化有機地融合。 (3)中央廚房:應系統、辯證地看待“中央廚房”在傳媒轉型中的價值;“中央廚房”是傳媒轉型的一種可嘗試的手段與工具,而不應是最終的目的。“中央廚房”仍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理念,成本高昂,容易導致同質化,無助于新聞產品的個性與特色;不適合作為“標配”在所有媒體中推廣,“中央廚房”不應常態化。 (4)縣級融媒體:縣級媒體目前渠道傳播面臨阻礙,網絡運行策劃存在問題,傳統媒體缺陷明顯,需轉換媒體意識,建立與新媒體技術間的聯系,增強傳播內容間的整合。縣級媒體的傳播能力弱、人員眾多但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科學的盈利模式。未來應解決好目的、范圍、定位、主體、功能、運營方式、“瘦身”、搭建融媒中心平臺八個方面問題。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如何優先移動傳播“引導群眾”。二是如何“服務群眾”。三是如何將成長方式:嵌入大平臺,形成廣泛聯結。 (5)職業認同危機:在互聯網語境下,在三個維度上存在新聞職業認同危機:即以個體內在“道德框架”為參照的價值認同危機,與職業空間中的限制相沖突的專業認同危機,以及在社會結構轉型中的角色認同危機。也有學者認為,數字化生產模式改變了傳統以人力為中心的新聞生產流程,受眾通過技術超越專業組織推動自身形成專業主義素養,造成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困境。 ③ 場景,敘事和傳播效果 (1)可視化與新聞生產:網絡化、終端化、碎片化需求已經讓短視頻成為移動互聯的生命線。但強調可視化、短視頻化也可能產生新的矛盾沖突,在可視化團隊組織內部,新聞性與視覺性理念構成觀念和方法的沖突,突出視覺表現力的新媒體新聞生產可使傳統的“新聞范式”轉向一種注重產品質量和用戶滿意的“廠商范式” (2)表演的身體:表演的身體成為獨具沖擊性的視覺消費符號。新媒介技術下的身體賦權,使得身體的敘事能力被重新解放出來,在短視頻狂歡中,人人都是“戲精”,成為敘事的媒介和傳播的主體。與此同時,短視頻中被喚醒的是身體“本我”,精神世界沒有獲得充分解放,亟待“自我”與“超我”的回歸進行身體傳播價值重構。 (3)短視頻平臺的特點與治理:短視頻平臺呈現新場景特征——解構社會身份,重塑交流空間;創造視覺奇觀,激發消費欲望;強化社群弱關系,定義社交新模式短視頻場景平臺在政府宏觀政策的指導、用戶聚合的偏好和追尋自身價值的相互博弈下求得生存,算法推薦和價值引導并駕齊驅。要解決短視頻傳播的內部需求與外部監管的矛盾,應當在建立多元的短視頻內容審查機制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短視頻版權保護體系,細化“合理使用”在短視頻傳播中的判斷標準,強化平臺及視頻網站的注意義務。 ④ 學生青年、自媒體輿論、網絡安全與治理 (1)青年學生的運用:五大新問題:一是大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困境和新媒體素養培養;二是青少年網絡使用心理健康問題;三是新媒體教育效果與校園教育主體能力建設;四是青少年網絡權益保護;五是校園欺凌、涉毒、Cosplay非主流文化、新媒體使用階層區隔等問題與媒介使用的關聯性分析。 (2)輿情與司法:新媒體上民眾對熱點案件的關注以及據此形成的輿情,自由表達公民觀點和意愿,得益于法治改革下社會大環境的寬松以及法治中國的建立,自媒體輿論對司法公正具有監督促進。但“民眾素質水平并未達到完全理想的程度”,自媒體輿論存在“阻礙”司法公正的現象,帶有輿論審判施壓司法、群體極化阻礙司法、謠言四起攻擊司法的特點,研究認同將司法案件網絡輿情以四類看待——客觀、公正的司法輿情;感性化、情緒化的司法輿情;表達方式上偏激、粗俗的司法輿情和純發泄式謾罵輿情。需要司法、媒體、公眾三個層面對自媒體輿情引導。 (3)情感動員與敘事技巧:許多自媒體主要采用了悲情敘事和復仇敘事的敘事框架,重新構建了新聞事實。自媒體文章的強大情感召喚力還與文本中的召喚結構有關,這種技巧更為隱蔽。與傳統的媒體制定框架相比,為了實現各自經濟利益而進行的不同意義建構對抗是“后真相”的根本原因,而情感先行、真相靠后是大眾與主流話語對抗的表現。 (4)網絡安全與新媒體治理:一是網絡視頻、電競游戲、直播、聚合平臺深層鏈接等新媒體形態中的侵權責任探究。二是基于信息主權的網絡空間治理討論,網絡空間主權有生成的必要性和實現的可行性。三是多元主體有機協作的網絡治理結構研究。有學者認為,應充分認識政府、市場與網民“共治”的作用,從協同治理的角度進行網絡管理創新,實現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網民之間的多方聯動。四是網絡空間安全與治理理念研究。如國際社會針對網絡問題升級防黑客安全網、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賦予信息“被遺忘權”等。 ⑤ 跨學科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新媒體理論 (1)哲學和藝術學的新媒體研究:新媒體成為一種溝通個體心靈的傳播方式,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社會文化結構。虛擬性特征對現代人的認識論體系進行了重構,產生了審美、生活、技術、認知和經驗上的“異化”。 (2)網絡強國思想:這一思想涵蓋了“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綜合治網格局”“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網信軍民融合是“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等豐富內涵,是新媒體思想領域新的發展與創見。是一個以維護網絡主權為基本前提,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為主線,以網絡空間治理為主要手段,以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價值旨歸的思想理論體系。 ⑥ 新技術 (1)智能媒體的價值:傳媒將AI(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已通過數據挖掘、算法推薦、語義識別等技術形成引領人工智能時代的泛內容生態平臺。技術發展帶來傳播模式的多元,導致新聞采編工作重構,這要求從報道策劃組織、采編結構到采編流程等創新新聞生產理念。 (2)智能媒體的問題:人工智能對受眾的沖擊體現在價值觀導向、信息窄化、信息繭房、智能異化等問題。人工智能在對傳媒業的沖擊主要是著作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內容的透明度和新聞專業主義問題。 (3)其他新技術問題:5G、VR、量子傳媒、全息及區塊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