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江蘇鹽城的化工爆炸事件這一重大突發事件,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熱點,在突發事件中,政府部門如何引導網絡輿論,如何找到一種具有普適性的輿論對沖方法和機制,走出公信力不彰、突發事態擴大、輿論暴力頻發的總體性困境,成為考驗政府部門執政能力的一項新指標。公選王網提醒您,網絡輿情應對是公務員考試重要考點。 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重大突發事件呈現多發趨勢。伴隨著高強度的輿論交鋒,以微博、微信、短視頻為代表的自媒體驅動輿情進入“掌上小屏”時代,海量信息、觀點交鋒成為輿情常態,輿論引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變量,就這次爆炸時間來說,爆炸視頻、新聞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報道傳播,下面的評論網友們也是各持己見。 如何找到一種具有普適性的輿論對沖方法和機制,走出公信力不彰、突發事態擴大、輿論暴力頻發的總體性困境,成為考驗政府部門執政能力的一項新指標。結合突發事件特點,以下做法值得借鑒: 利用信源優勢,實現梯次引導 突發事件初期,各種信息爆料會不斷出現在輿論場,如果此時官方權威聲音缺位或失聲,輿情將進入傳播擴散的高危期。依托信源優勢,官方對輿論實現有效引導,將大大提高網民對政府部門處置突發事件的認同感和支持度。 從事件的征兆出現,直至造成可感知的損失這段時間內,官方可以利用信源優勢,把握信息發布節奏,通過梯次發布信息打擊謠言、擠壓其輿論空間,確保真實聲音、權威信息不被邊緣化。信息穩妥有序地發布,也意味著為輿情的“軟著陸”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梳理事件痛點,安撫公眾情緒 在突發事件中,利益的多元碰撞往往導致對事實的過度挖掘,如不能適時引導,及時調整處置策略,反而會激發網民的怨氣、怒氣。解決事件在輿論場形成的“堰塞湖”,需要仔細了解公眾聲音背后社會矛盾的真實構成,不能盲目放大某些聲音而過濾掉另一部分聲音。 客觀而言,那些口惠而實不至的敷衍應對和粗劣方式,根本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故此,有關部門應在守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大前提下,及時了解原生態的公眾情緒與意見,通過梳理事件痛點,滿足公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在解決問題中消弭官民罅隙。 整合傳播手段,推動理性思考 理性聲音是輿論場的“風向標”。在處置輿情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最大限度發揮媒體在社會協調與平衡方面的促進作用,不僅要從信息采集的視角及早發現輿情的苗頭,同時還要善于整合傳播方式,以巧妙的“組合拳”推動理性聲音的發出,傳遞出官方的立場導向。 比如,新媒體空前豐富的信息源能夠為網民提供多角度的報道、資訊,形成信息對沖,政府部門還可以針對性地邀請活躍網民、網絡達人一起見證事件真相,并開展評論解讀,放大輿論場主流聲音。傳統媒體可以對事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撰寫基于真實情況的深度報道和客觀評論,促進社會對突發事件的理性思考,“講清楚說明白”。 適時有效干預,防止輿情搭車 網絡輿情體現公眾意見,全面準確的掌握民意動態,政府部門可以做出更及時有效的決策。在輿情蔓延過程中,一部分網民在不斷升溫的輿情話題中宣泄負面情緒;也有部分利益群體為了吸引眼球搏出位,不惜制造大量低俗、惡俗的話題,大打法律和道德的擦邊球。這些雜音多為似是而非的流言甚至謠言,經過網絡“段子手”的編排后泛濫成災,不僅抬升事件處置的難度和成本,還會惡化公眾觀感,增加官民對立情緒。 面對輿情高燒不退的局面,職能部門必須“一手軟一手硬”,既要放下身段學會傾聽、學會回應甚至學會道歉,還要旗幟鮮明地采取措施有效干預,對那些違法違規言論可以采取舉報、打擊、管控、追責、注銷賬號、依法取締等手段,防止“輿情搭車”現象出現。 輿論是公眾對特定公共事務發表的態度、情緒、思想的集合。在突發事件中,政府部門應通過多樣化方式促成社會各方平等表達,依法依規進行有效引導,從而促進社會行為調節。探索事件中輿論對沖方法和應對機制的創新,使輿論走向真實、客觀、理性,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關乎政府部門的形象,對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