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26日電(記者 闞楓)26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社會倫理輿情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至2016年,中國的倫理輿情事件中,“社會與法”類事件最多,占比過半。從熱點倫理事件的省域分布來看,北京、河南、廣東列前三位。 3月26日,由中國倫理學會網絡倫理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研究院承辦,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創新中心聯合承辦的首屆網絡倫理論壇在北京舉行。 本屆論壇以“網絡時代倫理價值體系重建”為主題,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于丹發布了《中國社會倫理輿情年度報告(2015-2016)》。據介紹,該報告以權威數據源作為研究基礎,力圖盡可能全面地呈現當下中國社會倫理輿情的狀況,并為進一步探討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對策提供基礎。 報告稱,社會倫理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在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圍繞家庭、人際、企業、市場、環境等子領域,出現了很多值得關注的網絡輿情事件。 這份報告的研究顯示,2015—2016年度倫理輿情事件中,“社會與法”類事件最多,占比超過50%,“時政”與“民生”類次之,均為13%。 報告分析,從社會性事件及涉法事件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說明公眾對于那些具有新聞性、時效性及爭議性的事件更感興趣。 從倫理輿情事件的地域分布來看,調查顯示熱點倫理事件大多集中于地市級城市,占比39%,縣級市及以下區域和全國范圍內的事件占比約20%。一線大城市倫理事件占比最少,僅為5%。從熱點事件的省域分布來看,北京最為集中,其次是河南和廣東。 報告稱,倫理輿情集中某些省域的現象,與該區域人口數量眾多、人員構成復雜多樣有很大關系。北京、廣東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的優勢,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更強。加之本區域媒體數量眾多,用戶借助自媒體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強,為倫理輿情的發酵和傳播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在26日舉行的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就網絡倫理的構建、互聯網公共空間與公民素質、媒介倫理與媒介素養等話題展開討論。(完)